一、满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二、满族的丧葬治丧流程:
① 备材:
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 丧仪:
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 挂布幡:
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 入殓:
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⑤ 停灵:
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除合亩制地区不许为老人备棺材外,其他黎区有为老人备棺习惯。
⑥ 出殡与下葬:
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
三、满族的丧葬习俗:
满族先人早期认为人死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进而又认为灵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能保护或危害活人。因此,其丧葬习俗已由抛尸于野、“不封不树”,进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尸体。肃慎、挹娄人时,无停尸之仪,无哭丧之礼,无服丧之制,“贵壮贱老”。到了勿吉时,已发展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并且已于“冢上作屋,不令雨湿”,开始重视亲情了。这时的满族先人还实行火葬、天葬、水葬。但大多还是土葬。靺鞨时,“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敛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杀马为祭,对死者是最厚重的祭祀。渤海时仍主要是土葬,少有火葬,并承袭了“冢上作屋”的封土为冢的旧俗。与勿吉人“交木作小椁”不同的是大多采用封土石室墓,还有石棺墓。这时的葬法也较复杂了,不仅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葬;有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头足方向也不一,但以头南足北、仰身直肢合葬、二次葬居多。金代女真人葬俗突出的特点是火葬,在墓穴内将尸体火化,把骨灰装入木棺,再将木棺、骨灰、陪葬品一同加以焚烧,之后封土成坟。这种葬法多为单人葬或夫妻合葬。
满族丧葬风俗继承了女真人的主要丧葬仪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葬仪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礼仪。
① 停尸:
停尸。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是把尸体放置在规定的地方。人气绝后,要为其穿“寿衣”,用棉不用皮,亦不用缎,即忌“断子”之音意。因满族以西为贵、为尊,将尸体停放于西屋地中央,头西脚东仰卧。灵床以三块板架成,顺炕沿而放。老年人与炕平,中年次之,小孩最低。死者以白布蒙脸,红绳拴脚,明镜压胸,身盖印有梵文的陀罗经被以防“炸尸”。灵床前放几碗米饭,用筷子插在中间一碗上,称为“倒头饭”。足下点灯一盏,曰“长明灯”,照幽冥之路。
② 哭丧:
死者亲人,“子居尸左,女居尸右”,铺草坐地。哭丧时,要在灵床前烧化纸钱,曰“烧倒头纸”。
③ 报丧:
死者尸体安放后即派晚辈人通知亲友,谓之“报丧”,报丧时要叩头。亲友往吊,谓之“探丧”。今多只派人送信,而不叩头,或打电话通知。满族报丧还悬挂红幡,这是旧俗,早已不用。今多是穿白孝服,戴白孝帽,结白孝带。过去挂红幡时,夫妻先死者的红幡在墓地去掉黑头、黑穗后收藏待后死者时再用。这时的红幡在墓地上众人抢回给小孩做兜肚,保小孩平安。
④ 入殓:
即装尸入棺。满族的棺叫“旗材”,外绘彩画,内底铺谷草、栗树枝。清中期以后,满族亦学汉俗,尸体含口,即口中含乾隆钱,贵族含珠玉等。含殓之后,由长子用筷子夹着湿棉团擦拭死者眼等,为“开光”。入殓前夕有“守夜”之俗,终夜不睡。
⑤ 祭奠:
请死者之灵享用祭品,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家祭开始是烧倒头纸、点长明灯。支灵棚,搭灵床,棺殓。搭席棚宴宾客,安桌椅待亲友。一日三祭,早晚供饭,午供果。
⑥ 送浆水饭:
停尸三日每晚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浆水饭,因死者之灵魂暂住在土地庙里。
⑦ 辞灵:
出殡前的头天晚上要“辞灵”,即死者亲人、朋友、子女给死者叩头行礼送别。
⑧ 出殡:
这要选吉时起柩,棺从窗出,不走门。在入关后,亦从汉俗走门,只把窗打开。而今时已不讲究这些旧俗了,只在口头上还有忌讳。送殡前要掺钉,即用3根长铁钉将棺盖钉牢,左l右2,孝子媳妇们要跪喊:“爹(或妈),往左(或往右)躲钉子!”由灵堂起棺后,第一个仪式是孝子摔丧盆,摔毕发引。舁棺,亲王、郡王、贝勒用80杠夫,其他贵族用60人杠;平民百姓仅用32人杠,最少者24人杠。送殡队伍,长孝子在棺前,其他孝子、孝孙随后,一同哭着前进。孝眷们在棺后哭送。队伍前是撒纸钱人、执孝幡的举纸人(称之为金童、玉女)。死者男性,扎纸马,女性扎纸牛,而今则扎家电用器、轿车等。
送葬队伍经过街邻院门时,邻人要在院门撒上草木灰一道,以挡住鬼灵。如遇河,要将棺柩暂放于事先备好的二支短圆木上,抬杠人换鞋靴或脱光脚抬杠蹚过河。而孝子孝眷则需跪地,喊说:“爹(妈)过河了!”
到了墓地,仍将棺放于备好的2根短圆木上,将挖好的坟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后各一道小土楞子,过去用铜钱今用硬币,一角扔一枚,再掐几小块饽饽屑扔坟坑里,这时才下棺,看好向,头上脚下,落葬,长孝子抓第一把土撤棺上,然后大家动手将棺埋起。烧纸匠活(幡、人、牛马等),孝子妇哭祭一番。丧家宴宾客。
丧者落葬以后,三天要“圆坟”,即三天后亲友去修坟。丧家还要为死者“烧七”,即七天后烧第一个“七”,去坟地为死?者火化纸钱,连烧七个“七”。到一年要烧周年,连烧三个周年。今往往只烧第三个周年。丧葬仪礼全部结束。
在服丧期间,死者的家族、亲属为表示哀悼死者而要穿丧服。男子腰系白布带,妇女戴包头,孝子也戴包头,白布宽30多厘米,折一端缝联而成。一个老人去世,腰带及包头带都是一长一短,二老双亡则一样长短。孙子辈带子头上加一红布条,重孙辈加两条红布条。今则将红布条改成小块红布,称为“花孝”。妇女服丧期间,鞋面上蒙浅灰色布面。丧服要穿百日,百日不剃发。
满族服丧诸俗,以“百日不剃发”最为重要,视为“祖制”,违者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摘冠缨、截发、去饰、百日不剃发等,成为国俗,臣民必须遵从。
满族葬俗,在清前及清初,传承金代风俗,多实行火葬或风葬,这与其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等原因,视火葬为不孝。仅“横”死(不正常死亡者)者火葬。此外,皆实行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