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满族民歌的民歌特色

管理员 2020-05-03
0 10641

中国历史悠久,具有5000多年灿烂的文化中国音乐也是中国创造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民歌更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基石。民歌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也各具特色,绚丽多彩,又共同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各种音乐艺术形式,器乐、歌舞、曲艺、戏曲常从中吸收营养,并转而促使它加工提高。专业音乐创作也常以它为素材,或原曲引用,或摘取片段,或吸取其音调,加以发展创造。

1 、民歌的分类: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2、  民歌的基本特征:

①     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②     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③     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民歌的历史久远,其题材内容都十分广泛,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中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的民歌,又是中国民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但正是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才使中国的民歌更加绚丽多彩。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 满族音乐简介

满族历史悠久,从起先世肃慎族算起,大约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满族人口众多,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在历史上三次立国,两次入住中原特别是十七世纪中叶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统治全国达268年之久,满族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是佼佼者;满族文化艺术十分发达,满族的民歌、歌舞、说唱音乐、器乐曲、戏曲音乐、宫廷音乐、祭祀音乐等都十分发达,并有着自己的特点。    

按理说满族应该有着数量丰富的民间歌曲,但如今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80多年前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民族,却找不到几首像样的民歌。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虽然要随着不断发展的历史而持续演进,但其传统音乐基因总是顽强的保留下来,由于满族在文化上与汉族高度融合,满族的民歌曲调也与汉族民歌相融合,变成了满汉共同的民间歌曲。但满族音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却不能磨灭,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京剧,辽剧等无一不受到满族音乐的影响。本人将从满族音乐中的满族民歌入手,作一个详细的介绍,进一步剖析满族民歌的中国民歌特色,分析其异同。我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重造满族音乐,而是在了解满族音乐的同时,认识满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卓越的贡献。对民族音乐有更深的了解。

二、满族民歌的分类

1、满族的山歌。

满族山歌的种类有“夸山调”和“爬山调”前者是赞美富饶秀丽山川的歌,例如满语演唱的《巴音波罗》;后者是牧童牛背上的对歌在塞歌时也称“压油”、“抬杠”、“拉锯”,一般无固定固定歌词,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例如:《溜响鞭》

例:

 

哎        巴音 波罗  大 喜  事 哎,                     本位哪行位哪有了二般间噢

 

 

 

例:〈溜响鞭〉

    日头出东山来,照亮西大川哪,

   鞭儿嘎嘎响来,回声震耳边哪,

   天老大呀我老二呀,牛驴骡马听我管。

    ……

 

 

2、满族的小调

    又称小曲、俗曲、时调等,是在劳动之余,娱乐及其节庆活动等演唱的民歌。题材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风土人情等,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演唱形式丰富多彩,大多为各地群众随口演唱,逐渐稳定、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添配新词。地区差异及不同的演唱风格等诸多原因,常形成不同的、变体。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有远有近,分杂而多样。有些变体与原曲既保持着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如《姑娘要陪送》

 

        姑娘要陪送


  三月姑娘要嫁妆,两个立柜四个箱,

  椅子板凳儿要全,四匣柜,亮油光,

  梳妆匣,画月亮,坐凳靠椅要成双。

  火盆桌,放炕上,二人对坐饮酒浆。

 

 

 

3、满族的劳动号子

 

   以往,满族人人在渔猎生活的集体劳动时,经常唱劳动号子。这类歌曲节奏简单,旋律流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劳动韵律。,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 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较典型的是流传在珲春一带的《跑南海》:

            

东南风啊哎嗨,              

  刮起来了哎嗨,

  扯起蓬来哎嗨,

  往东走哇哎嗨。

  叉海参那哎嗨,

  拧海菜呀哎嗨,

  家中抛下哎嗨。

  老婆孩子哎嗨,

 

4、满族的风俗歌

 

   又称“习俗歌”、“风习歌”、“礼俗歌”,是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嫁娶、丧葬、祭祀、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等。满族婚礼具有本民族特色,婚礼歌也情趣盎然举行婚礼时唱《合 歌》,闹洞房时唱喜歌《拉空齐》都是赞美祝愿的词句,充满欢乐气氛。满族“哭丧调”有多种,守灵时妇女唱《哭丧调》、《哭九场》、《哭十八场》。举行葬礼时唱《解九连环歌》。曲调缓慢悲切,有的保留原始哭腔状态。满族人家盖房,亲友都来祝贺,唱《上梁歌》。为老人祝寿唱《祝寿歌》《子孙万代歌》。

 

Ya gi  ne ma da   wenguma fa    yilan qi mafa   danyinhaha ji   walie lie wa lie   lie

 

大意:绿绿生菜根在哪?爷爷有了三个儿子,爷爷有了四个孙子,乌咧咧,乌咧咧。

 

 

5、满族的儿歌

 

  满族儿童歌曲有儿童创作的也有大人为儿童创作的,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现实生活的特殊反映,有的儿歌与游戏相结合,又称“游戏儿歌”,“儿童游戏歌舞”。满族儿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前搜集到的已达几十多种,如:《小黑豆》《耍灯笼》《鸡蛋磕磕》等。游戏儿歌有《拍手歌》、《拍燕窝》《跑马城》《扯老 》等

 

例:

 

机   灵    灵         武  艺   能        骑  上   快   马    跑  马   城

 

 

6、悠悠调

 悠悠调,也称“摇篮曲”、“摇儿歌”“摇车曲”。是妇女催孩子睡觉的歌曲。在满族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曲调大都简单、优美,旋律平和舒展细腻委婉,富有抒情性。有的“悠悠调”就是一个本歌腔的不断反复。如在辽宁、吉林广为流传的一种:

    巴补哇 俄世啊,

  悠悠小孩 巴卜哇,

  狼来啦 虎来啦,

  老和尚背着鼓来啦,

  小孩睡,盖花被,

  小孩哭来想他姑。

  巴补哇 俄世啊。

  悠悠小孩 巴卜哇,

  悠悠(哇) 悠悠(哇),

  马猴子跳墙过来啦,

  悠悠(哇) 悠悠(哇),

  小孩醒来吃月饼。

   三、 满族民歌的中国民歌特色

在满汉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今天,许多满族民歌与汉族民歌已相差甚微,形成了满族音乐既保留了本民族的音乐成分,又有汉族音乐的特点。

 

(一)满族民歌的音乐特色:

 

1、宫、商、角三音小组的重要地位

 

满族民歌的音域很窄,各音列大都是以三音小组为骨干向上或向下扩充一至两个音而成的。以宫商角三音小组作为旋律骨干的音的乐曲,在满族民歌中的数量最多。

 

2、微升音的使用及使用微升音造成的特殊音程

( 1).微升宫音

               

 

(2)微升清角音

 

 

              

 

(3)微升徵音

 

 

 

                    

3、满族民歌的旋律常以级进、重复、变化重复不完全模进手法展开。在一首乐曲中,调式的主音、最高音、最低音的使用位置,常是分散而有周期的。

 

 

                 

4、满族民歌的调式调性:

 满族民歌经常采用以三音小组为基础的各种调式,强调各三音小组的旋律级进较多。

5、节奏节拍

满族民歌的节拍分为散板、有板、散板有板结合三类。在有板的民歌中,节拍形式很多,有1/4、2/4、3/4、4/4、5/4、6/4、3/8、6/8等。常使用前短后长,前紧后松的节奏型。

 

满族是一个与汉族融合比较彻底的一个民族,它的文化特征以及生活风俗已经与中原文化形成一个水乳交融、难分你我的程度。满汉音调相融后,双方各自音乐成分占多少比重,哪个民族音调为主干哪个音调为支干,谁融合谁,一般界限不甚清晰。

 

将满族的山歌和汉族的山歌比较,有相当相同的因素,都是描写山野生活的即兴歌曲,只不过汉族山歌较贴近生活,常描写山野劳动,满族则多赞美大好河山。

将满族的小调与东北汉族同类民歌进行对照,可以发现,满汉两族存在着相当数量共有的民歌,如《小白菜》《探妹》《月牙五更》《小看戏》等。另外还有一些共有的名异曲同的民歌,如满族民歌《哭夫调》与黑龙江汉族民歌《王员外休妻子》曲调相同。

例如汉族民歌《小看戏》以徵调式和宫调式为多,成为满族民歌后为羽调式。在结构上紧缩后,由汉族民歌的20小节成为满族民歌《小看戏儿》后为14小节。原来汉族民歌及富生活气息的衬腔“咿得儿呀得儿呦呦呦呦,得儿郎叮当啊”,成为满族民歌后衬腔删除。

将满族的劳动号子与汉族的劳动号子相比较,其不同的地方除了满族特有的特点之外,满族的劳动号子不像汉族那么简练,歌词字数也不像汉族民歌那样方整,长的可达数百句。但劳动号子所有的特点还是很鲜明的,都强化了劳动节奏,律动性也强。

风俗歌儿歌悠悠调是满族特有的民歌形式,具有民族特色,但都保留着汉族音乐的特点,无论市风俗歌中的婚礼歌丧歌,还有悠悠调等,都与汉族民歌多少有些相近的地方,只不过归类没有这么细内容不同而已,其在表达思想方面都是一致的。

四、小结

满族民歌是满族音乐形式的基础,无论是满族的乐舞,说唱、戏曲等都离不开满族民歌的要素,随着人们对满族音乐文化历史源流探讨和研究的深化,满族斑斓多姿的音乐艺术形式逐渐为世人所认知。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本民族、本地域起过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今天中原音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民族融合是时代的主题,满族民歌虽然只是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但它对中国民族民歌的影响与贡献永远不会被磨灭,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中国的。

ONOFF
即划即译